首頁 - 面食課堂 - 詳細內容
云吞面的由來
發布人:管理員 發布日期:2015/3/11 點擊數:450次
廣州人說的云吞,即北方人所說的餛飩。據說在唐宋時期由湖南傳入廣東。宋代高懌的《群居解頤》一書有記載:“嶺南地暖……入冬好食餛飩,往往稍喧,食須用扇!倍仆堂嬲絺魅霃V州,則要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。
相傳,一位湖南人在廣州雙門底(北京路)開設了一間“三楚面館”(三楚即湖南湖北一帶),專營面食,其中就有云吞面。只不過那時的云吞做得很粗糙,基本上只有面皮肉餡白水湯。后來幾經改良,以雞蛋液和面搟成薄皮,包以肉末、蝦仁和韭黃制成的餡料,自成一派。
很顯然,廣州并不是以面為主食的地區。然而,廣州人卻對這碗云吞面情有獨鐘!叭骛^”因而生意紅火,不久就有許多人爭相效仿。
初期,云吞面由小販肩挑四處販賣,以敲竹板作“獨得獨得”聲招徠顧客,不久便發展至成行成市。 “有錢吃盒仔飯,無錢吃云吞面”。
直至今日,云吞面已回歸其最原始的狀態———廉價餐食的代表。然而無可否認的是,廣州人從不嫌棄它,更離不開它。
如果有所謂“思鄉病”,云吞面或可成為漂泊在外的廣州人的一劑良藥。小小碗中,喝著大地魚、豬骨、蝦籽熬成的湯底,清鮮香甜而不嗆喉,云吞有蝦有肉嬌小玲瓏,小撮銀絲面半透明般韌勁十足,一如廣州的個性。倘若能在下飛機的那刻品上一碗云吞面,那種“正斗”的感覺跟肚子餓不餓沒有關系,簡直就是對回家的依賴。